首页 产教融合 政策解读

产教融合

“两翼”建设: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构建逻辑与实践路径
2025-01-17 来源:深圳市新能源行业协会

、多元需求视域下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构建逻辑

当前,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不仅是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战略任务,而且是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服务地方经济的关键路径。教育部发布《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指南》,要求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组建应联合行业组织、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精准把握并满足多元利益主体的需求是实现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高效运转以及各项建设任务落地落实的关键抓手。

(一)产教融合共同体多元需求分析

产教融合共同体是政府部门、行业组织、教育机构、社会群体等多元利益主体在共同愿景和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形成的密切协作、相互依存的产教生态体。深入挖掘与剖析产教融合共同体多元利益主体的内在需求,揭示驱动共同体的形成动因和演进趋势,能够为构建满足多元需求的产教融合共同体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指南。

首先,以行政单位为代表的政府部门存在多维发展需求。一方面,服务地方经济增长与战略转型需求。政府部门体现了国家意志,能够发挥自身话语权优势,在场地审批、财政补贴、金融贷款等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引导院校和企业形成紧密合作关系,提高技能人才的供给质量,从而促进地方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服从社会稳定与就业保障需求。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作为教育实践新载体,亦肩负着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功能,政府部门期望通过共同体平台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增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性,保持人力资源市场的稳定。

其次,以上下游企业为代表的行业组织存在多维度的人才需求。一方面,技能人才供需匹配需求。企业在创新驱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来支持其稳健发展。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能帮助企业更直接地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确保输出的技能人才快速适应岗位要求,支撑企业可持续增长与核心力的构建。另一方面,技术创新与合作研发需求。面临市场竞争和技术更新的新挑战,企业迫切需要通过产教融合,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研发,聚焦创新链,打造研发共同体,联合技术攻关、研发,推动能级科创平台建设,提升企业的技术实力,保持竞争优势。

再次,以职业院校为代表的教育机构存在多阶升级需求。其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质量提升需求。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共建教育链,打造产教融合育人共同体,依据行业实际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体系资源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不断提升人才培养针对性和市场契合度的同时,拓宽学生实习与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其二,师资队伍建设和能力更新需求。借助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聚焦师资队伍建设,以引入行业企业能工巧匠为突破口,充实教学团队力量,优化师资结构。同时,推进素质能力提升工程,推动教师知识技术更新,通过下企业锻炼,获取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能、新业态,提高实践能力,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的提升。其三,深化社会服务与区域贡献需求。充分发挥职业院校服务社区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功能,利用资源优势,通过共同体平台开展各类社区教育活动,为区域内个体或企业提供人员培训和技术支持服务等,增强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与互动,提高自身社会影响力。

最后,以在校学生为代表的学生群体存在直接受益需求。一方面,就业与职业成长的需求。学生群体是共同体的直接受益者,他们期待通过校企合作获得更好的就业前景和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产教融合有助于他们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场景相结合,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同时,还可以通过共同体平台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增强职业技能和行业认知,为其职业生涯夯实坚定的基础。另一方面,综合素质全面培养需求。通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学校能引入更多的企业资源,使课堂教学内容紧贴行业企业前沿,使学生在学以致用的基础上,在实践中继续提升团队协作、沟通协调、解决问题等技能,培养责任感和实现创新精神等品质,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以更好地应对未来职场和社会竞争。

(二)满足多元需求的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思路

构建满足多元需求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核心在于围绕国家战略任务和产业发展需求,创新教育模式,强化资源共享,打造高效协同的合作机制。教育部印发《关于支持建设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通知》,确立了首个国家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先行先试和示范引领,为满足多元需求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提供了根本遵循。

其一,立足国家发展战略,探索共同体发展新模式。共同体的构建应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发展需求,以培养行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急需人才为己任。在构建过程中,遵循“多方协同、共建共享、集群发展”理念,聚焦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发挥牵头单位的引领作用,联合相关行业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共同开展创新运行机制、构建对接机制、联合人才培养、协同技术攻关、共建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工作,共同打造产教高度匹配、服务高效对接、支撑行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具有示范引领的产教融合共同体,为国家战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能型人才支撑。

其二,聚焦行业产业需求,打造共同体融通新生态。共同体构建应以行业产业需求为导向,逐步完善“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联动合作机制,通过产教融合,将教学环节、企业生产、技能培养、素质提升等融为一体,形成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在此基础上,依托龙头企业在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竞争优势,开展以课程开发、专业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等基本形态的深层次合作,协力打造互融共赢的校企命运共同体,形成与产业深度融通的职业教育新生态。

其三,突出基本合作形态,构建共同体运行新机制。以共同体联盟理事会为基本合作形态,设立组织管理工作架构,搭建人才培养、技术创新、转移转化、社会服务、数据资源、国际交流等实体化运行机制,协调多元利益,促进资源共享和合作共赢,为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通过共同体章程等规章制度,设立产教融合共同体的专门沟通机制,解决“政校行企”多方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同时,打造多元主体运营模式,通过多企业、院校混合所有制的办学改革,尝试不同形式资本相互融合、社会资源有效组合的管理模式。

其四,紧扣资源建设载体,赋能共同体发展新动力。资源建设是共同体发展的重要基础和载体。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构建,应注重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通过信息化共享平台,促进信息资源的流通和共享,提升共同体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加强人才培养与交流,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与优化,提升共同体的整体实力和创新能力。此外,还应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与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实践中心、培训基地等,精准对接行业需求,引入先进技术设备、实验平台等资源,构建“基础平台课程+职业核心课程+创新拓展课程”的“宽基础、活模块、重实践”的实践能力体系。

其五,围绕人才培养核心,共筑共同体共赢新基石。人才培养是共同体的核心任务之一,共同体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通过培养主动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引导青年学生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推行专业的企业化运转,将企业办在专业群上,将产业元素提前引入人才培养体系,以产业链实际需求精准岗位人才画像,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师资共享,把教学活动和真实的生产活动有机融合,冲破禁锢“五业联动”的桎梏,实现资源共享、校企共建、人才共育。

(三)满足多元需求的产教融合共同体特征

满足多元需求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深度融合了教育与产业生态系统,凭借其动态适应性、协同创新性、交互融合性和内部自治性等,成功地搭建起一个高效联动、资源共享、创新驱动的发展平台,对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技术创新驱动、人才精准培养以及治理结构完善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

其一,动态适应性是产教融合共同体不可或缺的核心特征。面对行业技术迭代升级以及市场精细需求波动的速度和频率,共同体能保持高度敏感,快速适应外部环境,体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同时,通过动态调整自身组织架构和运作模式,以前瞻性的战略视野预见并响应产业需求,确保产教融合共同体在不断演化的过程中持续提升自身创新效能,从而为共同体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其二,协同创新性是产教融合共同体的灵魂与驱动力。在共同体中,政府、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和企业等多元主体形成紧密的合作协同,各方成员基于共同的目标愿景,开展教育资源开发、应用技术攻关、科技创新研发等活动。这种多边的协同创新不仅促进了知识与技术的交融与进步,提升了共同体整体的创新力与竞争力,推动了行业产业升级,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其三,交互融合性是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关键特征。在共同体框架下,职业院校教学内容紧贴企业生产实际,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效结合,使学生获取的知识体系直接对接工作岗位。这种无缝对接,极大地提高了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有力地支撑了产业技术进步和高技能人才培养,赋予共同体旺盛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

其四,内部自治性是保障产教融合共同体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基石。共同体内部完善的决策流程、透明的信息公开、公正的利益分配以及全面的风险防控,共同构建起一个科学有效的治理体系。这套体系确保了共同体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目标过程中能够有序运作、和谐共进,降低了内生性矛盾和冲突,增强了共同体对外部挑战的抵御能力和韧性,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制度保障。

、基于多元需求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实践路径

实践路径是检验理论效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以产业链需求为导向,强化政、校、行、企、研协同创新,构建满足多元需求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实践路径(图1),着力实现多元主体在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和价值链上的深度融合与共赢发展。

图片
图1 基于多元需求的产教融合共同体实践路径

通过产教融合共同体实体化运行,实现供需精准对接、联合人才培养、协同技术攻关,进而提升院校治理,推动师生技能素养提升、教学范式变革、教育生态形成和科技成果转化,助力职业教育产生一批高质量教育发展典型成果。

(一)构建实体化运行框架,实现合作共赢新生态

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旨在形成一个有机联动、高效协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产教新生态,一体化推进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融合发展。通过专门机构、创新工作激励和规范合理的利益共享等,建立“一理六中心”实体化运行机制,明确职责分工,明晰责权分配,保障共同体多元主体的权益。“一理六中心”是指在产教融合共同体联盟理事会的基础上,设立组织管理工作架构,搭建人才培养、技术创新、转移转化、社会服务、数据资源、国际交流等六大中心。人才培养中心负责整合政、校、行、企、研多元主体资源,围绕产业链需求,通过校企多元化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精准培养高度耦合产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技术创新中心集聚企业、院校及研究机构的科研力量,共同进行行业领域科研项目攻关和前沿技术探索。转移转化中心致力于顺畅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将理论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同时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进程。社会服务中心面向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教育咨询、技能培训、技术研发推广等多元化服务,推动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数据资源中心搭建涵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数据处理与分析平台,整合并共享行业数据资源,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提供数据支撑。国际交流中心积极拓展与世界对话的平台,通过组织各种国际会议、论坛和展览等活动,建立与各国教育机构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助推“职教出海”,帮助院校更好地适应国际环境,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

(二)推进产教精准对接机制,畅通供需耦合新路径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坚持与产业结合是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实现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不仅体现了国家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深度关切和战略部署,也是共同体构建中亟待攻克的重要课题。搭建综合性的智慧云端平台,打破教育与产业之间的信息壁垒,深入分析产业链上下游人才供需,洞察产业发展趋势与技术创新动态,建立产教精准对接机制,确保教育资源战略配置紧密贴合并预见性响应产业实际诉求。首先,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高度集成且功能完善的产教融合共享平台,集数据采集、分析处理、评估反馈与可视化展示等功能于一体,形成多维度支撑高技能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服务的高效载体,使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与价值链深度融合,实现教育与产业实时对接和动态调整。其次,有序运转共享平台,多元主体实时发布各自涉及技能人才、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供需信息,加强各要素间的有效流通和动态耦合,推动产教资源优化配置。最后,强化多元主体协同联动,共同探索和建立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行动框架,如共同开发细分行业的微专业、微课程和微证书,编制发布行业深度发展分析报告、人才需求预测报告以及全面反映共同体运作效能的运行报告等软性资源产品,在为各方提供决策参考依据的同时,促进技术创新、知识传播与应用转化的有效结合,形成教育与产业相互支撑、互促共进的良好格局。

(三)打造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拓展技术服务新优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为引领,多元主体共建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等研发共同体,联合科技项目研发、应用技术攻关、应用成果转化等,形成集产学研用创于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不断塑造教育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一方面,通过政校行企研多元主体战略性联动,打破地域壁垒,汇聚各方资源优势,结合前沿技术与市场需求,聚焦重大科技攻关和应用技术创新,着力解决制约教育、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瓶颈,驱动更高质量和更高层次现代化转型。另一方面,构建跨领域创新实验室网络,借助项目化的“科技特派员”“访问工程师”等制度,搭建起畅通院校教师与行业企业能工巧匠交流互动的桥梁,促进双方知识技能互补共享,强化对行业企业技术改造、工艺改进以及产品迭代升级等需求的实时响应与精准对接,快速实现研究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与应用,提升共同体技术服务的效能与竞争力,为产业创新升级提供强力支撑。此外,保持对国内外最新技术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与深度追踪,积极借鉴并引入先进理念与技术手段,不断革新服务体系结构与内容,拓宽服务领域,在进一步巩固与提升自身核心优势的基础上,推动整个行业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四)健全多元育人培养体系,重塑人才培养新模式

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研究报告》预测,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将面临近3 000万人才短缺。因此,急需构建一个开放、协作且与产业需求高度匹配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应对挑战。第一,构建协同育人新范式。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突破传统学科的界限,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能力培养框架,将职业技能认定、国际人才认证等新要求融入课程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新理念嵌入课程教学,将项目评价、证书评价等多元化评价引入课程考核,利用国家终身学习与能力认证平台及智能化教学工具,为高技能人才打造职业能力提升的进阶路径。同时,推进专业企业化转型,促使专业与企业互融互通,确保专业设置精准匹配企业需求,课程内容紧密衔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深度耦合生产过程。第二,促成高水平教学创新协作。实施共同体多元主体共建、共享、协同管理的人才培养机制,设立企业导师特聘制度体系,通过互驻、互融、互聘、互通,促进校企师资人员双向流动与协作,利用各自优势,分工协作,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人才联合培养提升、教育教学改进革新等方面不断协同创新,推动教学团队整体能力的持续提升。第三,重构创新型教育资源体系。依托高水平教学团队,协同开发契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企业生产过程的创新型课程、数字化教材、微型专业资源库、典型实践教学案例等数字资源仓,并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教学体验,构建沉浸式、情景化的互动学习环境,增强学习效果。第四,培育区域技能生态基地。立足区域产业特色,依托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开发适应行业市场需求的新职业技能培训项目。以项目为纽带,采取模块化、进阶式教学模式,实施“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品牌影响力,构建区域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年第34期)


Copyright ©2025 深圳市新能源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578945号